杏彩体育官网app

可拆板式换热器

考古教授变身美食博主:做个“拆门槛”的人

来源:杏彩体育官网app

  “油条,有人把它叫做‘油炸桧’。过去有个传说:南宋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百姓愤愤不平,一气之下,临安的两个卖早点的摊主把面团捏成秦桧夫妇的模样,扔进了油锅,油炸桧就这么产生了……”

  近日,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张良仁在网上迅速走红。在美食探店过程中讲述有趣的考古知识和地方文化,其拍摄的“考古学家的美食之旅”系列视频圈粉无数,被称为“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孤独的美食家”。

  考古教授如何变身“美食博主”?视频拍摄背后有何故事?略带神秘的“考古”是一门怎样的学科?“阳春白雪”如何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日前,潮新闻对话了张良仁教授,试图窥见高冷神秘面具下的考古学科,及这位“美食博主”的一角。

  芋泥香酥鸭、糯米八宝鸭、东坡肉、鸭油烧饼、糖粥藕、柴火馄饨……点开@张良仁教授的短视频账号,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烟火气。单看标题,各种美味佳肴就让人口馋不已;点开视频,你会发现“精神食粮”也极其丰富,各种历史知识穿插其中,娓娓道来。

  54岁的张良仁,从事考古学习与工作已经36年。今年7月下旬,他开启了另一段职业生涯——成为一名美食博主。4个月来,他和团队已经创作了近50个视频,足迹踏遍南京、新疆、西安、香港等多个地方。张良仁表示,后续还会去更多城市,“我们的思路是以南京为核心,后续慢慢扩大到其他省份,甚至其他国家。”

  在成为美食博主之前,张良仁的工作生活极其简单,“教学”“研究”“学生”——他用这么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他坦然,在拍摄之初,自己有些不适应,“我要了解老百姓的喜好,选择以怎样的方式来和他们对话,以及呈现在镜头前的状态,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直到现在我还在学习的过程中。”张良仁说。

  刚开始,拍摄一个三四分钟的视频可能需要二三小时,甚至半天,“后来慢慢熟悉了之后,一个视频拍上一个小时就差不多了”张良仁笑着说。视频创作本身并不是张良仁的强项,他在团队中更大的作用是对于专业知识准确性的把握。

  在拍摄之前,团队会先进行踩点,选择合适的主角——美食,然后查找资料、撰写脚本。在脚本写完后,先由张良仁对其中涉及的专业历史知识进行审核,然后才进行拍摄环节。解说配音后,最后由团队后期进行剪辑、修改和打磨。

  团队成员以年轻人居多,平均年龄在三十岁上下。“他们都很有朝气,也很能干。通过一系列的合作,从素材挖掘,到拍摄剪辑各个环节,我感受到了他们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造力。”张良仁说。他还表示,妻子和女儿都很支持自己,“觉得我做了短视频以后说话风格变了,人也活泼可爱多了。”

  张良仁坦言,自己称不上是一个“狂热吃货”——“如果在1-10分之间打分的线分。”他笑着说,自己会借着出差的机会吃一些好吃的,但平时不会刻意去寻找。

  所以归根结底,引导他成为一个“美食博主”的,还是源于对考古学的热爱。对他来说,考古学既是打开历史的一把钥匙,也是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入口。

  从北京大学考古学本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再到如今的身份——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良仁从事考古研究已经36年。从专业角度来看,他主要从事中国西北和欧亚史古,曾主持甘肃张掖黑水国遗址的发掘等工作。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访问和发掘过的国家,加起来能绕地球一圈。”

  伊朗是张良仁因考古工作数次前往的国家,他曾向当地研究人员介绍中国的挖掘方法,助推当地考古研究的“迈步”,也感慨于有意思的气候环境、美味的当地美食。张良仁说,“我很喜欢考古,我觉得我们之所以对考古学有需求,是出于一种天然好奇心”,对古人生活、外国历史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过去有好多人一看到我们就拿出家里的古董让我们鉴定,问我们是什么年代的?值多少钱?还有好多人觉得我们是盗墓的。”张良仁笑着说。

  若从学科定义来看,考古学就是通过田野调查和发掘,获得考古资料,结合历史和其他资料,研究古人的各种文化(如城市、丧葬、饮食、器物、科技等)。张良仁表示,这个学科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田野调查、外出挖掘,另一部分则是资料整理和报告撰写。“既有野外也有室内,一半是乡村生活,一半是城市生活,我很喜欢这种工作节奏。”张良仁补充道。

  在张良仁读书的时候,国内只有不到10所高校有这个专业。“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的人数应该不到1万,有考古专业的高校也不到40个。”

  2022年初,《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实施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布。《通知》聚焦我国考古事业对现古领军人才的迫切需求,以为我国考古事业培养和储备一批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为目标。

  在张良仁看来,未来,考古学科一方面要往纵深发展,结合各领域知识;另一方面要往国外发展,促进各国之间的了解。“我一直认为考古是一个‘千手观音’,可以往各个不同的学科延展结合起来。”张良仁说。

  《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老门东的一碗柴火馄饨,在张良仁的解读下,与天地混沌的宇宙气象联系起来。从《周礼》中最早的国宴“周代八珍”,到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铜器汽柱甑形器,再到宋代词人孟德吐槽苏东坡酿酒翻车……上下数年前的历史在一个个视频中变得生动可爱,冷门的历史知识也变得具有烟火气,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摘下考古学高冷、神秘的面具,让大家看到这个学科可爱、温暖的内在。”这或许是张良仁在创作视频过程中的最大希冀,也是他跨出舒适区成为“网红博主”的最终答案与考量。

  张良仁表示,自己开始注意饮食考古是受到上世纪70年代一本专著的启发——《中国文化中的饮食》。该书主编张光直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也是张良仁的“师爷”。农业社会特点如何影响这片土地上的食物演化?儒家道德观念和社会组织方式如何决定中国人的烹饪和就餐习惯的?……从新石器时代,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该书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做了全景式的解读。

  受此影响,张良仁对知识传播有了新的理解。“作为考古学者,我的任务是生产历史知识,但是我不能生产完就完事了,我还需要把我们生产的知识传递、分享给老百姓。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张良仁说得很坚定:知识,不应垄断在我们手里,而是应该“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张良仁看来,考古学是一门内容非常丰富的学科,与日常吃穿住行都有关系,“我们想找一个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切口,通过大家耳熟能详的美食,来传播一些考古知识、历史知识。”作为考古文物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如何让冷冰冰的知识“热”起来,让更多人了解考古这门学科,是张良仁一直在考虑的事情。短视频形式及与理念相近年轻人的相识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契机,在一次次美食探店中,他把考古做成了一件有价值又有意思的事情。

  在流量迅猛增长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考古学更感兴趣了。张良仁表示,做了短视频之后才发现,学者也需要从劳动经验、生活阅历丰富的老百姓身上去获取知识,“我发布视频之后,好多网友会通过私信或评论的方式向我请教问题,或者把他们的想法告诉我,我觉得这是一个循环让知识累积的过程。”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对文物保护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电视节目的播出,也让考古学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

  如果说某些知识的获取需要门槛,那么“阳春白雪”如何才能具有烟火气,不再“束之高阁”,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或许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去更新回答的问题。而张良仁教授的尝试给出了一个初步可行的“拆门槛”方案:借助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让深奥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实现更有趣的传播。

相关产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