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雾霾已经成了北方地区无法回避的话题,各种节能环保技术不断涌现,试图为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出一点力。余热回收就是其中之一。
余热是指受历史、技术、理念等因素的局限性,在已投运的工业企业耗能装置中,原始设计未被合理利用的显热和潜热。它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等。根据调查,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60%。
余热回收技术在美国早已存在,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究其原因,美国本土并没有余热回收的广阔市场。美国人口密度是中国的十分之一,美国家庭大都独门独院,没有集中供暖的需求。而中国对集中供暖的需求很大,并且中国的能源一直存在供需不平衡,于是这项技术就顺理成章的引入中国。“目前江森自控把整个余热回收的技术转移、设备制造都转移到中国来,美国人最核心最高精尖的东西都已经转移过来了,这个在我们公司内部都非常看好这个项目,所谓讲技术和市场怎么结合,美国有好的技术,中国有市场,就把它完全转移过来。我们在国内也在建研发中心,就是为了更贴近中国这个大市场。”江森自控建筑设施效益业务华北大区战略项目总经理郝立介绍说。
余热回收这个行业已经存在了几年的时间,但是目前真正应用的却并不多。除了在电厂、油田使用之外,在供暖领域的应用几乎是空白。北方有四亿人口,而在北方采暖地区集中供暖的面积比例只有20%左右。如果按李克强总理所说,在2020年之前中国线%,那么集中供暖在未来的需求会非常大。无疑,这会给能源需求和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目前我国能源供应百分之六七十来自燃煤,如果要把这个燃煤量减下来,一方面是依靠其他能源,降低燃煤比重;另一条路就是提高能燃煤的利用率。后者就是余热回收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那么在哪些领域,余热回收会有更大的前景呢?江森自控建筑设施效益业务中国区运营总经理兼执行总监吴松认为,很难说哪一块儿是最有前途的,不同行业有不同特点。
“油田离城市很远,回收了废热以后用于供暖的可能性不够大,因为输送距离太长了不经济,所以油田通常会把废热品质提上去以后自己使用。城市污水是最方便的,因为它离城市很近,量也大,相对稳定。但是市中污水的品质比较低,温度不高而且水质差。热电厂是余热回收比较好的客户,很多热电厂已经具备一定的供热能力,管道和场地都是准备好的,唯一的问题是要做热电厂的改造可能牵涉到相应的工艺调整,但这一块市场潜力最大。”吴松进一步解释道。
政府对节能环保技术无疑是非常支持的:北京市去年年底提出一项政策,对采用新型的热泵或者非传统的供热的企业有50%的补贴,节约一吨标煤的补贴是两百元左右。其他地方政府也有相应的补贴政策。
市场需求非常大,但是供给之间的差距没有被充分的激发出来。供暖行业需要供暖能力,但是收供暖费企业不能去收供暖费,必须通过热力公司去收,而很多老旧社区,即便是热力公司也收不回来,这会让投资者对收回成本产生担心。“利好消息是政府非常重视这个,经济上是没问题的,技术也不是问题,但这个生意模式里有很多参与者。但是对政府来说,集中供暖以前是赔钱的,现在如果有企业不赔钱还能解决供暖问题政府肯定欢迎,但是怎么操作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吴松说。
我国很多地方热电厂属于电力公司和电力集团,而供热是属于当地的供热公司。实际上电厂是没有供热的业务。很多城市热电厂对于供热需求很大,却并没有采用电厂余热供电。要把需求和热源和经营的脉络集中在一起的时候,会存在很多行政的问题。作为设备公司只是尽力的把各方面的需求集中在一起,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但是最终起决定权的可能是归热电公司就是热电公司。
城市的供暖离不开政府建设的公用管道,而公用管道的投资非常大,这笔钱很多时候需要政府做一个金融解决方案,往往是把这个城市的采暖费,作为一个期权抵给一个金融公司,这个金融来出钱来投资这个管网建设。而对金融公司来讲,不可能雇佣几百人去收采暖费。所以这个时候就要跟政府下面的热力公司谈一个协议,只要公司能够达到供热的标准和供热量,采暖费由热力公司负责收取,而该支付金融公司的费用与采暖费的收取无关。
“这是一个典型的方案,但政府有没有钱来做,或者能不能操作好这样的项目,其实是非常复杂的。而集中供暖要采用余热回收技术的话,这种商业模式是绕不开的问题。”吴松说。